巴氏吸管,是一种两端开口的玻璃管(通常内径约5毫米),管的一端拉细,内径较小(1毫米或更小,另一端装橡皮头)主要运用于非定戛地转移液体,但是,它可以由一计数氟毫升转移的液滴数来“校正”,例如,对犯滴/毫升的比率而言,每滴约Q.U2毫升。
在使用前用棉塞插人巴氏吸管的粗端,然后灭菌,用此法堵塞的吸管,其转移的液体可避免微生物的污染。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刻度(分析)吸管,因同样的原因也要用棉塞堵住。
然而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主角是他的好兄弟,一次性巴氏吸管,精选医用级LDPE原料制成,适用于少量的吸取和转移。表面张力优化处理,液体的流动性强,更易于操作。透明度好,带刻度线,便于观察。具有一定的弹塑性,可以在一定的角度内弯曲,有利于进入微量货异性容器进行取液或加液等操作。弹性好,不易破裂,适用于快速移液。使用方便,准确可靠,滴量的可重复性好。
管端可热封,用于少量液体的运送。这些都是咱们一次性吸管的优势所在毋庸置疑一次性巴氏吸管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轻便小巧使用方便,耗材低损耗小,一次性也降低了使用中的原材料污染,那当然遇到酸碱的这类问题,咱们就只能避而远之,有优势也有劣势,我觉得塑料对于有机砖也不友好,不光是酸碱的小问题了,麻烦的可能是会有一部分塑料的成分溶解到体系当中去,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目前的话,除了平时部分用聚四氟的部件以外,我觉得塑料对于有机砖I来说其实挺不友好的,不光是酸碱的问题,麻烦的是可能会有部分塑料的成分溶解到体系当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我不是全合成方向的,但想象一下做全合成的同志用新买的塑料容器做第四十步反应 ,旋干到手20克产物,打个核磁发现了塑料成分的峰,才发现反应过程中塑料成分溶解在溶剂中了...想想都觉得心好痛。我手头上的一一个负面例子是氘代氯仿的取用。我们实验室--度使用过100ml装的氘代氯仿以前还是年轻幼稚太简单,打核磁的时候直接用塑料滴管取氘氯。次数多了以后滴管成分溶解到氘氯当中,氘氯被污染。然后用那瓶氘氯打核磁的时候,在0-1之间,永远有奇异的杂峰...应该是每次滴管伸进去都溶了一丁点,然后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用塑料去做反应容器这事,除了成本以外,还要考虑各种条件,类似于强腐蚀性溶剂加热回流之类的条件,塑料能不能扛住,还有塑料加工过程中残余添加剂会不会溶解在溶剂中,诸如此类的各种问题。
感觉从成本和工艺角度考虑,都是有困难的。顺便提一下其实后来被教了下取氘氯的正确操作,操作应该是准备两根洁净玻璃滴管,中-根上端套上胶头,用这根有胶头的滴管吸上氘氯,把液体加到另-根滴管上端,氘氯通过滴管从下方加到核磁管当中,不知道描述清楚没有。
这种操作可以保证氘氯不被污染。假设只用一根玻璃滴管,吸了直接加,会有点怕滴管头不小心碰到核磁管,那就可能造成对氘氯的污染了。
当然巴氏吸管除了这个以外还是深受大家的喜爱,大家有什么关于实验室的问题可以和我一起研究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