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食野菜正当时
作为大自然的馈赠,野菜往往含有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植物纤维和矿物质含量也高于人工栽种的蔬菜。大多数野菜都生长在人类日常活动区域之外,很少受到现代工业和农药化肥的污染。因此,野菜已经渐渐从贫穷时期满足温饱的充饥之物,变成人们餐桌上的绿色新宠。然而,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野菜中毒事件,却也在敲响着警钟。那么,人们在野菜的食用方面存在哪些误区呢?
野生植物≠野菜 切忌为了尝鲜丢性命
一般来说,野菜指的是非人工种植的可食用植物。然而,生长在野外的植物并非都是可食用的野菜,很有可能是有损健康甚至夺人性命的毒草。有别于人们所熟知的蔬菜和药材,野菜的未知因素较多,相关的毒理性研究和评价并不完善。即便是某些食药两用的野菜,也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加工处理,容易对食用者造成危害。很多起野菜中毒事件就是因为认错了野菜,误食了有毒的野生植物。
那么,有没有什么科学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去鉴别野菜呢?由于各类植物含有截然不同的成分,致毒机理也大不同,因此人们难以用一贯的技术手段去检测。目前尚未有特别有效的植物毒性检测方法和仪器,只有一些适用范围较小的化学试剂。即便通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之类的科学仪器来鉴定,也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较长时间的分析,无法在野外进行快速的现场检测。对此,专家建议采集和食用认识的可食用野菜,容易发生误认的或者不确定的谨慎食用。
路边的野菜不能吃 环境决定是否绿色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共有野菜213科、1800多种,常见的约为200种。野菜的地域分布呈南多北少,南方的朋友更容易见到和尝到各种各样的野菜。不过,北方朋友对野菜的热爱丝毫不逊于南方人。前不久,一批批“挖野菜大军”涌入北京各大公园,采摘园内的二月兰、蒲公英、苜蓿芽、荠菜等野菜。且不谈这一行为是否合理,他们采摘的野菜能否食用还有待考量。
大部分野菜虽然是自然生长的,但是它们的生长环境无法保证都是绿色清洁的。尤其是在城市内,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物会通过空气附着在野菜表面逐渐沉积,土壤、水源当中的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也会通过根茎进入野菜内富集。虽然公园内的环境相对较好,但是浇灌所用的中水(由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回收处理而来)也会使得野菜无法达到食用标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生长在大棚当中的野菜,也有可能存在农药残留问题,与普通蔬菜别无二致。
为了避免消费者食用到有毒有害的野菜,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针对市面上的野菜展开抽检。检测项目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可分别采用食品重金属检测仪、农残检测仪进行快速测定。对于疑似重金属超标的野菜,需要采集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可以检测出样品的重金属浓度。针对疑似农残超标的野菜,可采用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进行精确测定。
除了监管部门,生产者也应当把好安全关,杜绝有毒有害野菜流入消费者的餐桌。当然,嘴馋的消费者们也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擅自采摘和食用野菜。牢记,野菜采摘要注重新鲜,不认识、不熟悉的野菜不采、不吃,卫生环境较差的区域及公路周边的野菜也不要采摘。买回来的野菜要进行浸泡、蒸煮、烹调等处理方可食用,味道虽好也不要多吃,以免伤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