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24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主办,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等共同承办的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本次会议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宗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环特生物副总经理曹兵兵等食品领域院士专家、益生菌原料生产及应用企业代表近700人参会,以前瞻性视角全面分析了全球益生菌科技发展态势,并对如何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理念与思考,为我国益生菌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内涵。
01、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5大专家共识
为科学指引益生菌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本次会议期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汇集多领域专家研究,形成《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专家共识》——
共识1: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肠道菌群以其错综复杂的方式与宿主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宿主胃肠道生理和消化功能,而且对人体血糖、血脂、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作用。人体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受到宿主基因型、年龄、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膳食结构、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影响。
共识2:特定菌种丰度及代谢物等可作为评价与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指标
高丰度的双歧杆菌被认为是婴儿肠道中“更健康”的指示性菌种。对于健康成年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目标菌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肠道转运时间、排便频率、粪便形态等也常被作为人体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衡量指标。
共识3:健康肠道菌群对外来扰动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稳定性
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物种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肠道基石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可作为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人体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受到外界扰动后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恢复能力,以此保障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从而维持宿主健康。
共识4: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体肠道菌群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其丰度、组成与功能的显著变化,特别是有益菌群的大幅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增多,同时伴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减少。外界环境的扰动和宿主生理因素的变化等也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弹性和恢复能力。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及补充益生菌等是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
共识5: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亟需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突破
目前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由于这些样本无法完全代表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或黏膜微生物,因此,行业亟待突破肠道菌群样本采集技术,发展培养组学技术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集成等新技术,为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和调控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
02、多维生物技术助力益生菌行业发展
随着我国益生菌行业规模效益的逐步提升,为进一步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期间,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的组织与指导下,行业企业共同发起了“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新质生产力行业倡议”。
倡议中指出,要“厚植科学内涵 促进新型消费:科学证据是益生菌相关产品研发的基础,深入探究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挖掘不同菌种的功能特性,根据不同人群的菌群特征和健康需求,以“益生菌+”的创新理念,开发出多元化的创新产品,实现更精准的益生功效和健康管理,促进新型健康消费。”
近年来,环特生物依托于20余年的研发及科研服务经验,结合在代谢系统模型、炎症与免疫系统模型等方面的多维生物技术积累,致力于为益生菌及功能性食品等提供高效快速的益生菌类产品功效(药效、药代、质量控制、功效标志物发现与验证、机制通路研究)及安全性(毒性靶器官、毒性可逆性、毒性标志物发现与验证、机制通路研究)验证方案,基于科学证据,助力益生菌产品创新先人一步地驶向快车道。
未来,环特生物将持续发挥“斑马鱼+类器官+哺乳动物+人体”等多维生物技术平台优势,助力开发益生菌类产品创新研发,为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