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G疫情以来,火了XG试剂,连带着还提携了一个小兄弟——G病毒的保存液。“忽如一夜春风来”,保存液也心花怒放了。然而,“乱花渐欲迷人眼”,面对几百款产品,选择确实有些无从下手。到底应该看哪些点呢?
其实,配方都是寻常物事,大差不差。有厂家干脆采取一直沿用多年的传统无敌配方——“盐水”,为之作出了极简的诠释。保存液价格,早已经“飞流直下三千尺”,甚至是“贴地飞行”了。所以,这不是问题。我们往往关注核酸降解,但这可能是一个伪命题或者伪需求。现如今,发热门诊要求6小时甚至4小时出检测结果,核酸几乎连**的时间都没有。即便“愿检尽检”的样本,24小时之内也降解不到哪里去。而真的要长期保存,冻起来是唯一可靠的办法。所以,也不是问题。保存液存放一段时间后,容易腐败坏掉。清亮的保存液变浑、长霉、长菌,晚节不保,令人唏嘘。而且,巴菲特说,如果在厨房里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那么绝对不可能只有一只蟑螂。长出菌的还算好,知道不能用。那些已经污染却还将长未长的,躲在哪个盒子里边,用在哪个患者身上,对结果产生什么影响,就天知地知了。防止污染,无疑是生产、品控过程的不小挑战。当然,也并不难处理,洁净车间、添加抗生素等举措,都能够从容应对。所以,还不是问题。
有些保存液,打开箱子或盒子一看,管子漏液了。管壁上“垂涎欲滴”,纸箱上“劣迹斑斑”,沾得手上、台上、仪器上等等到处都是,有些看的见、有些看不见,实验环境很容易受污染。箱子运输过程,野蛮装卸或者受航空运输的负压影响,就容易发生渗漏,整盒整箱都得报废。国内还好,到了国外,退单、退货、中止合约,非常棘手。但也有办法。只要在管身和管盖的材质遴选、结构设计、制造工艺等方面下点功夫,做好负压测试 ——这,依然不是问题。
通常,管盖拧到一定位置就紧了。但再用力,会紧一点,再加力,又会紧一点。而每个人手感、力气都不一样,怎样的紧才算够?拧到哪儿才到头?没个准数。生产人员由于怕漏,只能往死里拧。但采样人员,旋开就很费力。采好样,同样怕漏,也得死命拧紧。这还没完,到了PCR实验室,操作人员也要这样重复一遍。一天几百上千管操作下来,天天如此。手起泡、泡破皮、皮结茧,个中辛苦有谁知?有人开玩笑说,自己两根手指上隆起的厚茧,指不定哪天会飞出一对蝴蝶来——拇指梁山伯,食指祝英台。
我们不禁要问,能不能找到这么一款保存管?拧紧的时候,拧到即紧;旋开的时候,一旋就松。答案,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