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生成,是指从已有的毛细血管或毛细血管后静脉发展形成新的血管,血管生成在肿瘤侵袭、伤口愈合、组织再生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已经成为当前科研的热点之一。本文将从实验原理、操作细节到定量分析,帮你轻松搞定血管生成实验全流程!
一 实验原理是什么?
内皮细胞(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在特定基质胶上受生长因子(如VEGF)刺激后,通过迁移、增殖和连接形成管状网络结构,这一过程可直观反映血管生成的动态变化,常用于药物筛选或信号通路研究。
二 实验步骤有哪些?
1.材料准备
细胞选择:推荐原代HUVEC(传代2-8代内效果最佳)。
基质胶:使用Arcegel Matrix High Concentration, LDEV-Free基质胶,需提前24小时于4℃解冻,操作时全程冰上预冷耗材。
培养基:含5-10% FBS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添加VEGF、肝素等生长因子。
2. 基质胶铺板
基质胶稀释:将基质胶与预冷培养基按一定比例混合(可通过预实验确定,在1:1附近尝试),轻柔混匀避免出现气泡(基质胶浓度最好≥10 mg/mL,低浓度易导致成胶失败)。
铺胶技巧:将混合液垂直滴入预冷孔板(96孔板50 μL/孔,24孔板100-200 μL/孔),4℃静置10分钟使胶均匀分布,37℃孵育30分钟固化。
判断加胶量:通过观察载玻片下孔覆盖的格子纸变形情况(格子无变形为最佳)。
3. 细胞接种与观察
细胞处理:对数生长期的细胞经无血清饥饿处理16-24小时,消化后重悬至2×10⁵ cells/mL。
接种操作:每孔加入50 μL细胞悬液(约10,000个细胞),避免枪头触碰下孔胶体。若液体不足,补充无细胞培养基至满孔。静置10-15分钟,使细胞自然沉降至基质胶表面。
培养条件:37℃、5% CO2培养箱中孵育,4-12小时内观察管状结构形成(原代细胞需更长时间)。
4.图像采集
按照细胞生长速度定时观察拍照、留存图像。可在6小时、12小时、24小时分别采集图像。
也可在荧光染色后对其进行荧光观察。
血管生成结果图
血管荧光染色图
附荧光染色步骤:移除培养基后,加入50 μL Calcein AM(96孔板,终浓度6-8 µg/mL,其他孔板依面积折算),避光孵育30分钟,PBS清洗3次后荧光成像(Ex/Em: 485/529 nm)。
三 数据分析从哪下手?
在血管生成实验中,通常通过以下参数对结果进行分析:
血管长度:总分支长度。
成环数:闭合的血管环数量。
节点数:血管交叉点数量。
覆盖面积:细胞网络占据的区域比例。
对以上数据进行测量和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工具:推荐使用ImageJ或MetaMorph等软件进行自动化分析。
注意事项要牢记
预实验优化:不同细胞类型需调整密度,建议预实验确定最佳条件。
避免气泡:枪头预冷、垂直缓慢加样,若出现气泡可尝试4℃离心去除(300×g,10min)。
细胞活力:接种前确保细胞活率>95%,传代次数过高的细胞成管能力显著下降。
时间控制:细胞通常在6-16 h内形成较成熟的管状结构,24 h后,细胞逐渐凋亡,小管结构破裂并与基质分离。细胞状态较差时,可能18-24h成管。建议第一次实验时,每4个小时观察一次。
产品推荐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产品货号 |
Arcegel高浓度基质胶,无LDEV | C231005 | |
C331301 | ||
C331309 | ||
C230222 | ||
C331308 | ||
C230135 |